再过不到10天,末伏的炽热即将画上句号,8月19日我们将迎来出伏时刻。然而,此刻我国大部分地区仍被“秋老虎”的余威笼罩,燥热之气肆虐,人们常常感到口干舌燥,仿佛身体被这股燥热抽干了水分。
古法智慧:“朝盐晚蜜”润燥养生
古时候,得道高人或道家养生者深谙自然之道,他们顺应时节,采用“朝盐晚蜜”的养生妙法来应对这燥热之秋。清晨,一杯淡盐水下肚,如同给身体注入一股清泉,补充夜间流失的电解质,唤醒沉睡的机体。
夜晚,一勺蜂蜜水滋润心田,润肺生津,缓解一天的疲惫与燥热。这看似简单的养生方式,实则蕴含着古人对自然与人体关系的深刻理解,正如《黄帝内经》所言:“法于阴阳,和于术数”,顺应天时,方能养生延年。
展开剩余78%传统习俗与现代体质的碰撞:“贴秋膘”的反思
出伏处于立秋与末伏之后,夏秋交替,早晚渐凉。按照传统习俗,“贴秋膘”是此时的重要活动,人们希望通过吃肉来进补身体,为即将到来的寒冬储备能量。然而,这一习俗在物资匮乏的古代或许有其合理性,毕竟那时普通百姓缺衣少食,过年才能吃上肉。
但在现代社会,情况已大不相同。如今,大多数人不仅不缺肉吃,反而常常食用过量。夏季里,露天烧烤、涮火锅等饮食方式大行其道,这些高油高盐的食物,不仅不符合秋季人体与自然节气的养生原则,还可能给健康带来隐患。
秋季养生之道:“多润肺滋阴”
《黄帝内经》有云:“肺者,气之本,魄之处也。”秋季五行属金,对应人体脏腑为肺,因此秋季养生应以“多润肺滋阴”为要,少吃辛辣。老话说得好:“出伏吃三白,秋冬病不扰。”那么,这“三白”究竟是什么,又该如何食用呢?
一白:山药——滋补脾胃的“灵根”
在古代,山药可是皇室贵族才能享用的珍馐美馔,因其具有滋补脾胃、延年益寿之功效,被人们形象地称为“灵根”。出伏立秋后,对于现代人而言,“清补身体”才是最佳的进补方式。
不妨在家中熬煮山药小米粥,山药的软糯与小米的醇厚完美融合,富含优质蛋白、维生素与多种营养,脂肪含量却极少,既能滋补脾胃,又不会给身体带来负担。或者来一道山药炖排骨,排骨的鲜香与山药的清甜相互交融,汤汁浓郁,营养丰富,是秋季清补的佳品。
二白:百合——安神宁心的“云裳仙子”
百合,在古代有着“云裳仙子”和“百年好合”的美好寓意。我国古代四大医书《金匮要略》中记载,百合具有安神宁心、润肺止咳、滋阴养脾胃的作用。
立秋后,如果你近期饱受失眠、心烦意乱或肺热咳嗽的困扰,不妨在家中熬煮一碗银耳百合莲子羹。银耳的滋润、百合的清香、莲子的软糯,三者相得益彰,喝上一口,仿佛能感受到秋日的宁静与清凉,也许能起到缓解不适的作用。
三白:秋梨——缓解秋燥的“天生甘露饮”
秋梨,作为秋季应季水果中的佼佼者,其滋味与作用不容小觑。洁白的果肉,甘甜多汁,宛如一颗天然的润燥明珠。古籍《随息居饮食谱》中记载:“绞梨汁服,名天生甘露饮。
”在古代宫廷里,秋季贵妃们常喝的保健膏方“秋梨膏”,就是用秋梨搭配各种药食同源的食材熬煮而成。炎炎夏日,秋老虎威力不减,当你感到口干舌燥、咳嗽痰多时,取一勺秋梨膏兑入温水服用,便可缓解不适。如今,超市里成品秋梨膏琳琅满目,直接购买兑服饮用,方便又快捷。
“不时不食,顺时而食”,出伏将至,如果你还在为“秋老虎”的燥热而烦恼,不妨在家尝试以上美食。让这“三白”成为你秋季养生的得力助手,助你度过一个滋润、健康的秋天。
发布于:河南省同创优配-上杠杆炒股-个人股票配资-配资专业门户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