改写后的版本:
这是一张1979年老山战役期间我军记者拍摄的经典照片。镜头里,一名我军士兵正押送一位越南女俘虏,两人步行在归营的路上。照片引起关注的原因,除了战争的残酷和冲突的显现外,最令人瞩目的是这名女俘虏的捆绑方式。与传统的五花大绑不同,她的左手被绑在胸前,右手则绑在背后,这样的捆绑方式虽然看起来简单,却让她的逃跑几乎不可能。双手的绑缚方式让她既无法自由活动,又失去了逃跑时的平衡。这样的细节反映了我军在处理俘虏时的特殊考虑,既尽量避免对其造成过大痛苦,也确保自身的安全。
这名被俘的越南女兵身体瘦弱,但她的身份却不容小觑。越南女兵在自卫反击战中有着心狠手辣的名声,擅长使用各种阴险的手段进行突袭,使我军一度非常头疼。面对这些女兵,战士们意识到不能心慈手软。
一
越南战争结束后,越南当局因胜利而变得自负,借助苏联的支持,推行地区霸权主义。它不仅在柬埔寨发动武装入侵,还公开反华,并在中越边境挑起武装冲突,甚至侵占了中国南沙群岛的多个岛屿。为了捍卫国土的安全,1979年2月17日,在党中央的号召下,我国展开了对越自卫反击战。
展开剩余83%自卫反击战虽然从整体上来说进行顺利,但对我军而言,过程却异常艰辛。许多曾参与过战斗的老兵都记得,在战争初期,越南的女兵们常常混入平民中,给我军造成了不小的困扰。比如,我军在攻占老街后,一名战士看到一名妇女坐在烧毁的房屋前哭泣,他心生怜悯,便将自己的压缩饼干递给她。当他转身离开时,这名妇女突然从身上抽出匕首,迅速将战士捅杀,随即钻进了附近的地道。经过检查,才发现这名妇女其实并非普通百姓,而是一名化妆成平民的越南女兵。
在另一场战斗中,55军489团8连副班长陈锡明,刚结束一次战斗后,发现路边有一名妇女受伤,满身是血。由于当时情况紧急,陈锡明以为她是无害的百姓,便带着医药包前去救治。然而就在包扎的过程中,这名妇女忽然拉响了陈锡明腰间的手榴弹,导致陈锡明不幸牺牲。两件事震动了整个部队,也让我军认识到,不能简单地将越南百姓与敌军区分开来,必须时刻保持警惕。
因此,我军迅速出台了新的命令:无论是越南的老人、妇女还是孩子,都要先确认身份,搜查是否携带武器,方可接近。很快,战士们总结出了辨别越南女兵的经验,这套技巧被称为“一撩、二看、三嗅”。这些方法虽然不完美,但极大提高了战士们辨认敌人的准确性。
“一撩”,指的是将女性的裤腿撩起,观察她们腿上是否绑有防止毒虫叮咬的绑腿。越南的军人,尤其是女兵,为了防范丛林中的毒虫,几乎每人都习惯绑腿,而普通农村妇女则没有这个习惯。
“二看”,是看她们的脚。越南女性普遍穿草鞋,而军人通常会穿凉鞋。如果发现对方脚上有凉鞋的痕迹,就要提高警觉。
“三嗅”,是闻她们手掌和肩膀上是否有硝烟味。军人手上常留有火药味,而农民的手则多是土腥味。
这些方法帮助我军辨识出了不少隐藏在平民中的越南女兵。
二
那时的越南,几乎每个公民都能迅速投入战斗。由于长时间的战争,越南男性大多在战斗中丧生,女兵成为了部队的重要组成部分。许多女兵受过严格的军事训练,作战能力甚至不亚于男性,且比男兵更加凶狠狡诈。
在大总攻中,我军363团奉命从119号高地出发,穿插进通农。由于穿插路线狭窄且敌军布防严密,部队小心翼翼地前进。在穿越宗梅桥时,363团遇到敌情,双方展开激烈对抗。经过巧妙部署和战士们的英勇战斗,我军成功击溃了敌军,歼灭了一个越军连,并俘获了十几名敌人。
三
出乎意料的是,其中竟然有六名越南女兵。这些女兵衣衫单薄,几乎不堪入目。许多年轻战士一时有些不知所措,赶紧拿来衣服给她们穿上。尽管她们是敌人,但我军一直秉承对俘虏优待的原则,不想因小小的疏忽影响到部队行动。
然而,在押送途中,这些女俘突然做出了令人震惊的举动。她们突然坐在地上,脱掉衣服,故意裸露在外,企图通过这种方式制造混乱。正在此时,其中一名男俘突然趁机逃跑。班长察觉后立即举枪追击,并用越南话命令其停下。然而,这名男俘没有理会,反而加快了脚步。班长知道,如果让他逃脱,敌人将获得我军的行踪情报,造成巨大的损失。于是,他毫不犹豫地击毙了逃跑的男俘。
见到男俘被击毙,几名女俘终于安静下来,穿上了衣服,乖乖地被押送到了团部。经过审讯,女俘们透露,原来这场脱衣风波是越军连长下的命令。连长打算通过“美人计”迷惑我军,自己趁机逃跑,将我军的行踪汇报给越军高层。没想到我军并不吃这套伎俩,连长的计谋失败,最终丧命。
四
这些俘虏被送到了中国广西的战俘管理所。在那里,她们得到了远超预期的优待。战俘所根据她们的特殊生理和生活需求,除了按照规定发放基本生活用品外,还为她们提供了梳子、镜子、卫生纸等个人用品。日常生活中,管理人员还会组织文娱活动,帮助她们减轻压力,消除敌对情绪。
在饮食上,女俘们的生活也比我军战士还要优渥。她们不仅每天都有肉类和蛋类食品,甚至还有牛奶可以饮用,这让她们对中国的优待感激涕零。
战俘所还特别关心她们的身体健康。一旦女俘生病,都会立刻送医,确保她们得到及时治疗。女俘赵氏梅因病住院,得到了医疗人员的精心照料和营养品的补充,使她感动不已。
其中一名女俘丁氏梅在被俘数月后被释放回越南,接受了当地媒体的采访。她感慨地说:“在中国战俘管理所,我过得非常好,饮食优渥,生活安逸,完全没有遭受过任何虐待。中国人待我们非常温暖,根本不像越南政府所宣扬的那样坏。”
五
1979年6月22日,中越双方在经过多轮谈判后,达成协议,正式交换战俘。根据安排,交换地点定在中国友谊关至越南同登公路的零公里处。当时,我方释放了355名越南俘虏,而越方则释放了56名中国俘虏。
交接仪式中,越方的横幅内容引起了我方的不满。横幅上写着“欢迎在战斗中被敌人虏获的兄弟
发布于:天津市同创优配-上杠杆炒股-个人股票配资-配资专业门户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