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必要的战争才是正义的战争。”
在战争中,掌握有利的地形对最终的胜利起着决定性的作用。因此,自古以来,各大战略要地一直是敌我双方激烈争夺的焦点。
在长达八年的抗日战争中,我们与日军进行了超过三万次的战役,双方伤亡惨重。其中,几处关键战略要地成为了多次激烈战斗的主战场。
陕西的潼关就是这样一个至关重要的战略枢纽。潼关位于陕西、山西和河南三省的交界地带,日军若想实现其“速战速决、三个月内占领中国”的狂妄计划,必须首先突破潼关,进入广袤的中原平原。
为了攻克潼关,日军不惜长途运输巨炮,力求摧毁我国从德国重金购置的大型炮台,然而结果却是遭到我军炮火的迎头痛击。
那么,这座威力强大的德国巨炮究竟从何而来?为何它在抗战中未能广泛发挥其应有的作用?
展开剩余86%潼关地处黄河之畔,背靠险峻的秦岭山脉,山路蜿蜒崎岖,地形极其险要,不利于大规模军队的机动。早在唐代的安史之乱时,这里就已是重要的防御屏障。黄河水流湍急,如敌军想攻占潼关,必须先渡过这条天然屏障。
一旦潼关失守,背后的广大平原将成为敌军的掠夺目标。由于其地势险峻,历来易守难攻;一旦被敌人占领,想要夺回便异常艰难。
因此,国军当时决定将从德国重金购入的巨炮运至潼关,布防于此,以巩固这一重要战略据点。
日军为了对抗这威力巨大的德国炮,特意集资研制了重量是巨炮炮弹四倍的超重弹药,期望凭借弹头的强大威力摧毁我方炮台。
然而,他们的计划并未奏效。虽然炮弹威力足够惊人,但由于重量过大,炮台的动力系统无法将炮弹射至黄河对岸,无法实现对潼关的有效打击。
更致命的是,每次发射炮弹时,日军阵地都会冒出浓烟,立即暴露了其准确位置,反而被我军炮火重创。
结果,日军制造的巨炮不仅未能给守军带来致命打击,反而屡屡暴露了其军队位置,遭我军反击。
后来,德国因结盟于日本,停止对中国提供炮弹,这些巨炮渐渐失去弹药供应,最终只能作为震慑敌人的摆设。
因此,无论是军事力量还是科技研发,我们必须不惜代价打造属于自己的先进武器装备。
只有国家强大,外敌才不敢轻易挑衅。
尽管失去了巨炮的有力支援,我军将士依然众志成城,凭借坚强的意志和血肉之躯,顽强抵抗日军多次火力强大的进攻。
面对日军频繁的空袭和毒气弹等极具杀伤力的攻击手段,国军充分利用对地形的熟悉,灵活机动,采取积极防守与多次反渡河作战策略,给予敌军沉重打击,从而坚守潼关长达八年之久。
直到抗战胜利前夕,潼关守军依旧以步枪迎战敌军的重火力,成功击退试图强渡黄河的日军士兵。
面对外敌入侵,我国军民团结一致,前线战士奋勇杀敌,后方民众默默支援,形成坚不可摧的战斗堡垒。
无数平民不顾战火纷飞,积极投入伤员救护和物资运输工作。敌人面对的不仅是几百万军队,更是千千万万有血有肉的普通中国人民。
潼关保卫战的胜利阻止了敌军踏入陕西腹地,严重挫败了他们通过陕西快速攻占重庆、打击主要军力的计划。
从整个二战的格局来看,日本对自身近代化进程充满信心,因国土狭小、资源有限,便把目光投向邻近发展较为落后的国家。
除了中国战场,日军还对东南亚多国发动战争,并在太平洋上为争夺岛屿资源与美国爆发激烈冲突。
正是日本过度的扩张野心,促使美国决定对其实施制裁。
当日军投入大量兵力企图攻破潼关时,太平洋战场形势急转直下,日军多次进攻失败,加之潼关顽强防守,迫使日军暂时放弃攻势,将兵力调往太平洋战场。
日军的野心之大,一国之地已无法容纳他们。虽然中国是抗击日军的主战场,但日军同时对亚洲其他岛国发动了侵略。
他们发动的战争规模与自身国力严重不符,庞大的军需消耗严重考验日本有限的国土资源和粮食产量。
因此,当侵华计划受挫,粮食紧缺迫使日军将目标转向东南亚的资源丰富国家。
日军在东南亚的侵略触动了英美殖民利益,英美因此站在中国一方,共同抗击日本侵略。
正所谓“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”,英美在抗战期间对中国提供了大量经济和军事支持。
例如潼关战役中所用的德国巨炮,便是初期德国对中国的援助体现,但随着德日结盟,德国停止了后续支援。
日军在太平洋战场连连失利,使得他们更加急切攻破潼关直取重庆。然而,越是急于求成,往往越易失败。
在长达八年的潼关保卫战中,尽管日德表面同盟,德国并未向日本提供重火力武器的核心技术,使得日本虽有火力优势,但炮弹射程始终无法跨越黄河,无法摧毁潼关坚固防线。
潼关的坚守对抗战全局至关重要。由于日本后备力量不足,未能迅速结束战斗。
抗战初期,日军凭借重火力攻占山西,企图乘胜追击攻占陕西,直逼重庆。但守军与民众齐心协力,坚守这道重要关隘,粉碎了敌军阴谋。
这种全民一心、团结抵御外敌的精神,至今仍是我们民族最宝贵的精神财富,需要我们不断传承和发扬光大。
发布于:天津市同创优配-上杠杆炒股-个人股票配资-配资专业门户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